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者声音 | 徐明昊:充分发挥语言教育在后脱贫时代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1-12-28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徐明昊   浏览次数:

(搜狐网·名校观察之西华大学新闻图)

教育是提升群众内生动力、阻断代际贫困的有效之策。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背景下,中国进入了以相对贫困为特征的后脱贫时代,这对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提出了新任务与新要求。而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教育的作用则不容小觑。脱贫摘帽后,要进一步地推动语言教育迈向新台阶,深入巩固拓展语言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使其更加具有时代特色、真正立足于人民需求、有效服务于国家战略。

语言教育的介质作用关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城市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等。新时代中国语言教育事业应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核心,进一步提升语言教育的深度与广度,聚焦基层发展动向和社会发展导向,切实提升国民语言文字使用能力,有效整合并开发语言资源,满足不同群体的语言需求,深入挖掘语言的文化内涵,让语言教育在后脱贫时代绽放光彩。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征途上,语言教育在快速变革的伟大时代中显然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意义。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教育集中在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与传播,赓续语言的时代功能作用及价值属性的认识理解。后脱贫时代下,历史文化的演进、社会需求的转变等使得语言教育更要转型升级,以实现语言教育与乡村振兴相统一。地方语言使用率降低、少数民族语言人才高地建设薄弱、部分贫困地区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下降、应急语言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体现了我国当前的语言教育仍存在着一定困境,亟待改进。

首先,有力加强语言教育的共同治理体系建设。后脱贫时代中,要不断强化语言教育的精准培训,扎实提升语言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打造语言样板教育基地,带动更多青年、基层干部成为国家语言教育政策贯彻执行的主力军,有效把握语言教育的过程管理及前进方向。语言教育是动态多元的过程,需要更加多维广泛的有力支持。要积极引导地方高校、企事业单位投入到语言教育同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中来,为语言教育工作引资引智。扎实完善并规范语言的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拓宽其应用场景与领域,回应时代与人民关切,不断提升其学术性、科学性与实践性。在信息技术快速迭代的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对于巩固语言教育脱贫攻坚成果的作用至关重要。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技术,打造服务于乡村发展的语言教育产品矩阵,形成智能化的语言数据平台,真正实现语言数据的社会共享、互通有无。

其次,切实抓好语言教育的“最后一公里”。语言教育工作不在一朝一夕,而在于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在语言教育与乡村振兴等国家重要战略的协同推进工作中,应确保政策落实、资金到位、责任压实。因此,必须提升语言教育监督与保障机制的运作效率,聚焦核心与关键问题,将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合理并行,做到语言教育工作的透明化与高效化双向建设,坚决杜绝流于形式的语言教育工作。语言作为一种多元产物,其基本属性与使用功能会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因此,要加强对语言教育个体差异性的关注,避免语言教育“一刀切”,不搞“大锅饭”。通过建设语言教育的交流互动机制,做到语言教育因地制宜、成果共享。语言教育必须深入实践、深入人民,否则无异于无源之水、空中楼阁。要由点及面地完善语言教育的理论和实训,尤其要强化语言教育的应用层面,将论文真正写在祖国大地上,让科研成果飞入百姓家,实现语言教育的种子在基层一线上生根发芽、绽放绚丽之花。

最后,多管齐下夯实语言教育的基础。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语言环境等因素影响,农牧地区、民族地区的语言教育仍是后脱贫时代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要继续加强网格化的推普工作,完善相关模式机制,推进推普工作全方位、全覆盖地展开,使人民群众共享推普助力脱贫攻坚的切实成果。同时,语言能够极大推动民族文化发展。要充分挖掘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底蕴,采用更加接地气、多形式的教育方式与传播方式,合理开发和利用乡村及民族语言资源,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使语言教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推力。

编者小贴士:

2019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国语言扶贫与人类减贫事业论坛”在北京召开。政府相关部门代表、专家学者、语言扶贫一线工作者、相关企业代表,围绕语言扶贫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研讨,达成广泛共识,并发布《语言扶贫宣言》。


语言扶贫宣言

贫困,与疾病、环境、人口等问题一样,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扶贫减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从1978年到现在,已经有7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8年底的1.7%,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语言扶贫事业是人类扶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力减贫的基础性力量。通过几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奋斗努力,中国语言扶贫事业成效显著,探索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实践路径和经验体系。

2019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国语言扶贫与人类减贫事业论坛”在北京召开。政府相关部门代表、专家学者、语言扶贫一线工作者、相关企业代表,围绕语言扶贫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研讨,达成广泛共识。在此,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1.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打破地域区隔、传播信息和技术的工具,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基础。语言扶贫在减贫事业中发挥独特作用。

2.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提升学习者的能力水平是语言扶贫的基础路径和核心经验。

3.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各语言的方言以及外语都是语言扶贫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层次和领域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它们多元和谐共存。

4.语言扶贫事业不是孤立行事,要积极协同其他扶贫举措共同为减贫事业贡献力量。

5.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语言扶贫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人类技术创新的力量。

6.语言扶贫为人类减贫事业铺就了一条语言大道。

7.我们呼吁更多的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关注并投入到语言扶贫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

摘自《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网站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戛夏